庾先翠,主任医师,晋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副主任,兼任晋城市医学会超声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。曾先后在北京地坛医院、北京安贞医院、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。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,熟练掌握了腹部、心脏、小器官和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,尤其擅长肝病和结核相关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。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。
从医二十多年来,庾先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、任劳任怨。她刻苦钻研、初心不改,守仁心施仁术,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和同事的好评;她急病人之所急,一切以患者为中心;她想病人之所想,时刻把患者所想放在第一位,深信只有想患者所想,才能有解患者病痛的热心,才能全力以赴为患者服务。她的工作习惯是,每天检查完病人后,自己总会静下心来回顾一下当天的病例,想想今天工作中遇到的病例特点,总结不足和欠缺,这个习惯坚持在她行医的每一天,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漏诊和误诊,也是为了以后做得更好。
仁心仁术 学无止境
庾先翠深知,作为一名医生,不断地学习是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必由之路,持续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诊断质量,患者才会信任。闲暇时,她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专业知识,得益于网络的便捷,给她这个基层超声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太多的专业知识,大大开阔了她的医学视野。
每天在超声科诊室里,庾先翠都重复着一样的工作--全神贯注地盯着超声屏幕,她手中的探头在患者腹部娴熟的移动,希望能透过屏幕直接看到患者体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,给患者一个清楚明白的诊断。在超声科工作,不能只是“看图说话”,同样的图不一定是同样的病,同样的病是千差万别的图。检查过程中面对的是人,她要和患者要随时沟通,沟通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,也许不经意地问询就能为诊断提供线索。
庾先翠记得曾经有一位肝病患者,来检查时说最近瘦了十几斤,她立即感觉不是什么好兆头,经过仔细检查,在肝内并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占位,但血流走形异常,同时门静脉内已全部被癌拴占满,她初步诊断为巨块型肝癌伴门静脉内癌拴,后经增强CT证实了此诊断。患者住院后,她去为患者检查,患者家属对她说:“在别的医院检查了好几次都没查出来,来这儿就查出来了,真是太感谢了。”面对患者的赞誉,她愈发感觉医学的海洋浩瀚无垠,而她只不过是学到了一点皮毛。
在超声诊断工作中,庾先翠接诊的结核患者非常常见,以肺结核、结核性胸膜炎、淋巴结结核等最常见,而肝结核就比较罕见。她清晰地记着那位大年初一来看病的患者,患者因胸、腹腔积液来院治疗,诊断为肺结核、结核性胸膜炎、结核性腹膜炎,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得到缓解。后复查腹部超声,发现肝脏包膜下可见两个结节,同事怀疑是肿瘤性病变,她根据临床经验,结合患者病史诊断为肝包膜下结核。过了一段时间,恰好患者肠道有一肿物需手术治疗,手术医生就顺便将肝包膜下结节取了活检,病理报告诊断为结核,证实了自己的诊断。她没有沾沾自喜,她知道如果没有孜孜不倦地学习,恐怕自己也不会毫不犹豫地诊断为肝包膜下结核,毕竟这是这么多年来见到的唯一一例肝包膜下结核。从这一例患者身上,庾先翠知道,在自己以后从医的道路上,依然学无止境。
还有一位患者让庾先翠印象深刻,这是一位老年女性患者,在其他医院发现腋下淋巴结肿大,医生怀疑是淋巴结结核,推荐找她检查,庾先翠把探头放到患者腋下一看,确实是有一个肿大的淋巴结,但完全没有淋巴结结核该有的超声特征,反而是像转移性的淋巴结,而腋下转移性淋巴结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乳腺,于是她将探头滑向乳腺扫查,经过仔细扫查,在同侧乳腺发现一个很不明显的肿物,最后,诊断为乳腺癌伴腋下淋巴结转移。这个诊断,为患者将来的肿瘤治疗争取了时间。
想对患者说
在庾先翠的日常工作中,来复诊的患者很多,有一些会非常听医生的话,按时来复诊,而还有一些复诊就没那么勤。作为一名超声科的医生,她非常想对需定期复诊的患者说:“只有按时复诊,才能及时发现小肿瘤,而小肿瘤及时治疗,可最大限度减少复发,延长生命。一些患者几年都不复诊,一旦出现问题,医生也是束手无策。患者一定要按时复诊,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。”
庾先翠,这位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奉献给了超声诊断的医生,没有别的想法,只希望坚守着那座用探头和屏幕为患者搭建起的健康之桥,以精湛技艺和仁爱之心守护患者的健康。